月初的時候,有一天騎著車在等紅綠燈,從前面一閃而逝的公車車身上印著:"2014商周創新之夜 預見未來",我馬上產生了興趣。週末的時候批哩趴啦,用fb帳號一分鐘就完成了報名。我很慶幸有這樣做,因為這個決定我今天才有機會一窺目前尖端科技的運用,更重要的是了解成功者及創新者的思維、邏輯,在這個可以說是TED in Taipei的場合。
第一位上台介紹的是商周的執行長王文靜,她是一位口條、思路都非常清晰的女執行長,這一年來當我開始對時事雜誌有了品味、偏好,就發現她的雜誌相當的不錯:中立、切實。從王文靜的談吐不難了解商周報導的影響力不是偶然。同時,這場演講會是免費的,這一點我認為商周非常的無私也非常的棒,回饋社會同時也是對年輕一代的投資。散場的時候,我注意到大部分的觀眾都是20~35之間的人,也是思想最奔放、執行力最高,且包袱相對最少的一群人,希望商周播下的種子後續能夠發芽,讓未來有越來越多的台灣藉的講者,登上這個舞台分享。
第一位上台的演講者是日本FANUC機器人工業的社長,稻葉善治。很可惜的是稻葉社長全程用日文作演說,所以我沒辦法節錄比較關鍵的重點,但大致上稻葉社長介紹了FANUC在自動化生產線上所作的努力,可以達到一尖龐大的工廠僅由幾位員工操控所有的機器人。
Andras Forgacs是Modern Meadow的創辦人,他帶來的主題是:Biofabrication,或者"如何合成組織以創造皮革、肉品、甚至醫療等級人體器官"。Andras的訴求是,透過生物培養、合成,我們對食物的需求將不會成為地球的負擔。目前有70億的人口在2050年預計會成長到90億以上,培養的食物可以節省99%的土地,節省96%的水資源、降低46%的二氧化碳排放量(畜牧業是溫室效應的主因),可以提供高營養價值的肉類。當然,我們也不再需要屠宰動物,讓食物的製造對環境更友善。
下一位講者,德國DMY設計展執行長Joerg Suermann提出,屬於未來的設計概念是一個將科技、人際交流、環境及新思維結合的概念。他舉了一個例子,在空氣污染相當嚴重的城市,如何淨化空氣是很重要的課題,有設計師利用牙膏及其他原料製成的大型巢狀結構,可以有效的應用在醫療院所外牆以吸收髒空氣。
葛如鈞博士是首位進入"Singularity University" "奇點大學"的台灣人,他參加的GSP Programe是由世界各地超過30多個國家,共80位各領域的專家所組成的計畫。GSP的目標:
"10, 10, 1B" - 用10周的時間,提出一個可以在10年內改善10億人生活的方案。
他提到,1980年代剛萌芽的科技例如:GPS導航、相機鏡頭等,20多年後的今天已經發展到當時的上千倍,甚至億倍的水平,因此以往線性的的思考模式1,2,3,4,5...已經沒有辦法跟上目前科技發展的腳步,未來需要的'指數型思考"的人才:1,2,4,8,16,32。唯有自我摧毀再造,才能跟上這個變化越來越快的世界。

最後一位講者,Gunter Pauli,演講風格大膽自信,同時對台灣本土的科技發展,原料,甚至民情都有特別的研究,因此聽起來的感覺與我們非常的有關連性。Gunter提出了幾個永續再生資源例子:他6個月大的孩子,睡的是手工製的竹搖籃,蓋的是蠶絲被。竹搖籃取之於大自然,蠶絲也是。蠶寶寶吃的是樹葉,產生的排泄物又能回去成為土壤的肥料。
另外,咖啡渣所製造出來的產品,產值至少有賣咖啡本身的四倍。目前已經應用在紡織和製鞋業,另外還能用來栽種蕈類,是現成且優良的土壤。他更提到礦業開採的副產品,石頭,經過高度的研磨加工,甚至可以用來做成紙張,紙製品如餐盤,鞋子等。
Gunter鼓勵我們,努力做夢,努力實現夢想。他說他對對於夢想嗤之以鼻、認為不可能的人的回答只有一種:Get out the room. 他勉勵自己也勉勵我們,多用小孩、小嬰兒的角度來思考事情,因為對於小孩來說,沒有所謂的不可能,沒有所謂的天馬行空。所有的夢都是現實,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可能的。
